一、什么是寨卡病毒
虫媒病毒、目前没有治疗特效药和疫苗。
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,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,宿主不明确,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栖息在树上的蚊子,如非洲伊蚊中循环。
该病毒最早于1947年偶然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,其活动一直比较隐匿,仅在赤道周围的非洲、美洲、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寨卡病毒感染散发病例。截止2016年1月26日,有24个国家和地区有疫情报道,其中22个在美洲,目前欧洲多国也有报道,有蔓延全球之势。
近期,寨卡病毒疫情在美洲多个国家流行,目前已涉及包括东南亚在内的30多个国家,我国也有2例输入性病例报告。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、白纹伊蚊等媒介传播,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。广西属于有上述两种蚊子分布的地区,且与相关疫情发生国家存在比较密切的人员往来。
二、病原学
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。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。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,为单股正链RNA病毒,直径40-70nm,有包膜,包含10794个核苷酸,编码3419个氨基酸。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。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、不耐热。该病毒可被60℃以上温度、70%乙醇、1%次氯酸钠、脂溶剂、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灭活。
三、传播途径
1.蚊媒传播。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。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媒介白纹伊蚊、非洲伊蚊、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。
2.人与人之间的传播。主要为母婴传播,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;以及血液传播和性传播,截至目前,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。
寨卡病毒具有人群易感性,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。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。
四、寨卡病毒危害及临床表现
可能造成神经和免疫系统并发症。
寨卡病毒潜伏期不明,感染者中只有约20%会表现轻微症状,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、斑丘疹、关节疼痛(主要累及手、足小关节)、结膜炎,其他症状包括肌痛、头痛、眼眶痛及无力。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、恶心、呕吐、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。
症状通常较温和,。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%的人为隐性感染,仅有20%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,一般持续2-7天后自愈,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。2013年和2015年分别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和巴西塞卡疫情期间,有报道称寨卡病毒病可能会造成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。
五、寨卡病毒和新生儿小头症
对孕妇和新生儿可能有巨大危害。
寨卡病毒对孕妇或计划怀孕的女性最危险,对没有怀孕的健康成年人“基本上是一种轻度、非致死版本的登革热”,其常见症状包括轻度发热、红疹与结膜炎等。而寨卡病毒影响的是孕妇这个非常脆弱的人群,病毒携带者大多数也是毫无症状的,该病毒最终影响的是他们的孩子。
六、我国现状
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,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、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、德宏州、临沧市等地区。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、山西、陕西以南的广大区域。
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可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伊蚊。近年来与之传播方式相似的登革热输入性疫情持续增多,并在南方部分省份引起了较大规模的暴发疫情。随着与相关国家或地区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,我国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。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夏秋季节伊蚊密度较高,一旦有病例输入,不排除在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扩散的可能。
七、寨卡病毒的治疗和预防
没有直接治疗方法,也没有有效疫苗。
目前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,对症退热治疗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,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。小头畸形对婴儿生长发育有影响,具体影响要进一步观察。
因为目前尚无有效疫苗,预防的方法主要是减少寨卡病毒感染来源(去除和改造滋生地)以及减少蚊虫与人的接触可减少感染发生。
目前,虽然寨卡病毒感染无疫苗预防,但其预防与登革热相似,主要就是避免伊蚊叮咬。最爱在室内外犄角旮旯的锅、盆、瓦、罐或坑洼地的积水中孳生。因此,要“翻缸倒罐,清除积水”,消灭伊蚊的孳生地。家庭灭蚊最关键的是要及时清理积水,居民家庭花瓶和水养植物至少每星期彻底换水一次,要彻底清理空调托盘、花盆底碟(托盘)积水,有盖子的要盖上,家里的垃圾桶也应加盖。每周检查卫生间和厨房的地漏或者更换具有防渗等功能的安全地漏,保持地漏处无积水,并时常喷洒杀虫剂,不给蚊子生存空间。
埃及伊蚊是一种中小型黑色蚊种,有银白色斑纹,其分布很广,在非洲、中南美洲、澳洲和东南亚地区都有滋生,而在中国广东、广西和海南等北纬22°以南沿海已查明有埃及伊蚊存在。